
最近,很多人都感叹今年的秋天特别短,直接从短袖转到了长裤。气象数据也证实了这种感觉。 9月下旬,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普遍偏高。然而10月以来,多轮冷空气接踵而至,导致我国北方气温持续下降,入冬速度加快。那么,秋天真的变“短”了吗?来看看气象专家的解读。
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科普中心知名专家朱丁震:今年秋天是否较短,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。一是秋季是否开始较晚,二是收获是否正常或较早开始。这可能会导致整个秋天的时间变短。
今年入秋会不会太晚了?首先我们看看如何判断“季节已进入”与大众感受的“秋天”不同,根据“气候区划”国家标准,连续五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22℃,该地区就必须达到秋季标准。滑动平均气温是多少?
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科普中心知名专家朱丁震:为了保证不受一两次冷风降温的影响,称为5日滑动平均气温。从某一日期开始,以5天为一个滑动周期逐步测温,直至连续5天以上平均气温低于22度。如果是连续的,那么这 5 天中的第一天将被视为秋季日期。
我国幅员辽阔,南北的立秋差异很大。国家气象局年平均数据信息中心显示,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,呼和浩特、哈尔滨、兰州、银川等地通常在8月中旬就开始入秋,而广州、南宁等地要到10月下旬至11月才进入秋季,海口要到11月底才进入秋季。全年气候如春的昆明,而高海拔地区的拉萨、西宁,全年几乎没有秋天。
受副热带高压强、冬春季节和弱冷空气等因素影响,今年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入秋时间明显推迟。以南京为例。 10月18日,南京正式入秋,这是气象记录史上最晚的一个秋天。今年,南京的夏季从4月29日开始,持续了167天,这也创下了历史纪录。
澳洲出现“迟到早走”趋势在我国很多地方转过
气象资料分析显示,我国许多地方的秋季不仅来得越来越晚,而且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短,呈现出明显的“迟到早走”的特点。
据气象资料显示,“晚秋”的情况并非今年独有。对比1991年至2020年的平均入秋时间,我国多地入秋时间有所推迟。其中,郑州、宁波、深圳、杭州等地秋季推迟幅度最大,均超过10天。北京、长沙、南京、合肥、乌鲁木齐等城市的秋季也比常年延长5至9天。
与许多地区入秋时间推迟相比,今年北方地区入冬速度明显加快。 10月上旬,受冷空气环流较多、秋雨持续、日照较少的影响,京津冀地区多地入秋时间明显偏短。以石家庄为例,平均入冬时间为11月7日,而今年入冬时间提前至10月18日,导致今年气象意义上的秋季只有31天,创下了当地秋季天数最短的记录。
“迟到”和“早走”的共同作用,直接导致秋季时长的“缩水”。与1961-1990年相比,1991-2020年的三十年间,安徽合肥的秋季缩短了11天;北京、南京、江苏、湖南长沙、浙江杭州秋季缩短6至7天;天津、银川、重庆、乌鲁木齐等地的秋季也缩短了3至4天。
最后,从地理分布来看,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秋季自然较短。京津冀、黑龙江、吉林等大部分地区辽宁的秋季持续50天左右。相比之下,四川、陕西、云南等西南地区的秋季则相对较长,一般持续70至80天。其中,贵阳的秋季最长,从8月底持续到11月底,全年平均83天,其次是成都,为78天。
全球变暖“挤压”秋天
为什么秋天变得更短、更清新?科学家指出,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,季节格局已经被重塑。
对于秋季“衰退”现象,气象专家指出,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引起的大气环流调整。我国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。夏季过后,太阳辐射逐渐减弱,冬夏季风开始转变,气温由北向南逐渐降低。全球变暖导致夏季气温升高,并采取行动冷空气可能会促使某些地区的冬季提前到来。 “推拉”效应会导致跌倒时间缩短。
季节的快速变化不仅影响身体感觉,也对健康提出挑战。秋冬过渡期,冷风活动频繁,气温变化剧烈。这是心脑血管、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高发期。专家提醒公众,特别是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患者,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,及时采取避寒避暑措施,合理组织出行和户外活动,减少气温突变对身体的不利影响。
(总台记者 吴伟)